第八百九十六、预料之外-《闺华记》
第(2/3)页
而皇上就不一样了,他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自然比谢涵更清楚什么叫牵一发而动全身,开放松江府绝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牵扯到后续麻烦相当多。
“罢了,你回去吧,朕再跟大臣们商议商议。”朱栩见谢涵也说不出什么有新意的话来,颇有点失望。
谢涵跪安起身,刚走两步,忽又想到什么,转身说道:“皇上,东瀛不过是一个弹丸小国,想来还不足以为惧,不如趁着这会我们能腾开手,使劲把它打疼了,以后它再上岸来扰民时就得掂量掂量,这和我们对鞑靼是一个道理。”
说白了,鞑靼人不就是仗着顾霖死了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衅大夏吗?这次把他们彻底打没了,连恩和这个后上位的人都知道疼,因而他们也就老实了。
见皇上听了不语,似是在思索什么,谢涵又道:“臣妇听说倭寇每次上岸的最多不过是数百人,臣妇倒有一个建议,不如东南一带靠海的渔村尽量往大一点凑拢,也像我乡下老家似的弄一个村墙,他们这几百人是决计不敢深入我们腹地的,有个村墙,倭寇想进村祸害也难,而我们的人想对付他们也容易些,毕竟我们还有简单易操作的十字弩呢。”
朱栩听了眼睛一亮,这倒是一个主意。
把那些分散的渔村聚拢到一块,人多力量大,如果有村墙,再加上十字弩,对付几个倭患肯定要容易些。
还别说,朱栩果真听从了谢涵的建议,命人给东南各省的巡抚下达了沿海一带渔村迁移合并的旨意。
至于那十字弩,朱泓到了东南一带便命人去造了,没几天就把样本发到了那些渔民手里,教他们如何用这个来对付那些近距离的倭寇。
也不知是朱泓他们的行为真的打击了这些倭寇还是朱栩经过朝会讨论最终答应了开放松江府的海禁。总之,两个月过后朱栩接到倭患的奏折少多了,权衡再三,他把朱泓召回来了。
随同朱泓一起回来的还有军情处的这十几个人,这些世家们见自己的孩子经过这场战事都成熟懂事了不少,心下还真有几分感念朱泓。
第(2/3)页